|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名稱】馬鞭草提取物
【植物性狀】? 本品莖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縱溝,長(zhǎng)0.5~1m;表面綠褐色,粗糙;質(zhì)硬而脆,斷面有髓或中空。葉對(duì)生,皺縮,多破碎,綠褐色,完整者展平后葉片3深裂,
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細(xì)長(zhǎng),有小花多數(shù)。無(wú)臭,味苦。
【名稱】:馬鞭草提取物
【類別】:活血化瘀藥
【拼音】:MA BIAN CAO
【拉丁】:Herba Verbenae
【別名】:馬鞭、龍芽草、鳳頸草、紫頂龍芽、鐵馬鞭、狗牙草、白馬鞭
【提取部位】:地上部分
【規(guī)格】:10:1
【檢測(cè)方法】:TLC
【性狀】:棕黃色粉末
【網(wǎng)篩孔徑】:80目
【用途】:醫(yī)藥保健品,飲料食品添加劑等。
【性味歸經(jīng)】:涼;苦;歸肝、脾經(jīng)
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為馬鞭草科馬鞭草屬植物。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基部木質(zhì)化;四方形莖;倒卵形至長(zhǎng)橢圓形的葉子對(duì)生,邊緣通常3深裂;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形狀似馬鞭狀,夏秋間開淡紫色唇形花。多數(shù)生長(zhǎng)于原野;原產(chǎn)于歐洲,中國(guó)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qū)都有分布。馬鞭草花語(yǔ)——正義、期待。
1.《本草經(jīng)疏》: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藥。下部NI瘡者,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污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污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陳藏器謂其破血?dú)⑾x,亦此意耳。
2.《別錄》:主下部NI瘡。
3.《本草拾遺》:主癥癖血癖,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華子本草》:通月經(jīng),治婦人血?dú)舛敲?,月候不勻?/p>
5.《本草衍義補(bǔ)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6.《綱目》:搗涂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7.《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jīng)。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9.《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10.《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臌脹等。并有瀉下作用。
11.《中華本草》主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黃疸;痢疾;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水腫;小便不利;瘧疾;癰瘡腫毒;跌打損傷。
應(yīng)用:
1、瘧疾寒熱。用馬鞭草搗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
2、鼓脹煩渴,身干黑瘦,用馬鞭草銼細(xì),曬士,加酒馬鞭草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溫服。
3、大腹不腫。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渣,再次濃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漸加至四、五丸,極效。
4、陰囊腫痛(腫大中升,睪丸疼痛)。用馬鞭草搗爛,涂搽。
5、婦女經(jīng)閉,結(jié)成索子。用馬鞭草的根和苗五斤,銼細(xì),加水五斗,煎成一斗,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熱酒化下。一天服二次。
6、乳癰。用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塊,共搗汁內(nèi)服,以渣敷患處。
7、疥瘡。用馬鞭草搗汁,生飲半碗,忌觸鐵器,十日內(nèi)愈。
8、赤白痢。用馬鞭草五錢、陳茶一撮,水煎服,極交。病初起時(shí),用馬鞭草根、焙干、搗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