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以竹制作。相傳此種樂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簫多指排簫,漢代的陶俑和嘉峪關(guān)魏晉墓室碑畫上,已可見到吹洞簫的形象。但單管簫當(dāng)時多稱 笛 ?,F(xiàn)洞簫通常用九節(jié)紫竹制全長約80厘米。吹口在頂端,管身開有6孔,前5后1,近尾端有出音孔2-4個。洞簫發(fā)音潤柔輕細(xì),甘美而幽雅,適于獨奏或重奏。音域為d1-e3,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于傳統(tǒng)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把兩支簫分別刻上龍鳳來配對的稱 龍鳳簫 。獨奏曲目有《鷓鴣飛》、《妝臺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