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景泰藍的名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人們今天看到的景泰藍多是薄胎掐絲的琺瑯器,而700多年前景泰藍傳入我國時厚胎掐絲 真身 卻因工藝失傳而難得一見。景泰藍是我國特種工藝品之一,用紫銅做成器物的胎,把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在銅胎上,填上去琺瑯彩釉,然后燒成。明代景泰年間在北京開始大量制造,琺瑯彩釉多用藍色,所以叫景泰藍。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jié)合的獨特工藝品。制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jù)所畫的粘出圖案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后再經(jīng)反復燒結(jié),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制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tǒng)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集大成者。景泰藍掐絲琺瑯起源和盛行于歐洲、西亞,元朝初期傳入我國,經(jīng)明、清兩代發(fā)展,到清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境界。元、明時期的掐絲琺瑯以鑄銅的厚胎為主,工藝繁復,是集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于一身的高檔藝術品,一直被作為皇家禮器。明末,薄胎掐絲琺瑯器盛行,厚胎工藝逐步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