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guān)。中國漢字中的“美”宇,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象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中都經(jīng)??梢砸姷???梢哉f,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xiàn)代。 我國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現(xiàn)在是佤族聚居區(qū)。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fā)現(xiàn)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余個。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云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牦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贝送?,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頭飾于此可見一斑。 現(xiàn)代的首飾,材料單純得多,僅限于某些貴金屬如金、銀以及金銀之類的合金仿制品和翡翠、玉石、鉆石、寶石、珍珠、珊瑚、流浪等。近年來,雖也開始制作塑料、陶瓷首飾,但普及度較低。相對來說,少數(shù)民族所佩戴的頭飾,其所用材料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貴,而是就地取材,因時制宜。概括起來,世界少數(shù)民族用作頭飾的材料大體可以區(qū)分為這樣三類:動物類、植物類和礦物類。動物類除上面已經(jīng)提到過的獸角和羽毛外,還有獸骨、獸牙、貝殼、蛋殼、蟹爪、馬爪等,甚至還有某些小動物。植物類頭飾有花朵、樹葉、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絨等,甚至還有成只的水果。礦物類頭飾物有各種礫石、石珠、石片或金屬如銅、鐵、金、銀等??梢姡贁?shù)民族的頭飾物是十分多種多樣的。稀奇古怪,但也是十分豐富多彩。 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頭飾和其他首飾和體飾一樣,以銀為主。同時,還有金、銅、錫等金屬,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屬材料,羽毛、獸角、獸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動植物材料和絨球、絲穗等棉毛制品。頭飾的形式有簪、釵、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干脆就是銀元和鑰匙。蒙古族無論男女,頭發(fā)上都飾以寶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銀簪。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頭飾。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婦女發(fā)蓋上飾銀元、銅珠;而未結(jié)婚的姑娘則在帽子上飾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貓頭鷹、雪雞羽毛;老年婦女則在發(fā)辮上墜銀元和鑰匙。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飾以銀鏈,已婚婦女的發(fā)辮上卻綴白紐扣和絲穗。塔塔爾族的頭飾則是舊銀幣和金屬牌。錫伯族的頭飾較為豐富,尤以新娘為甚,戴頭箍、插簪子和鬢釵,戴花。滿族入關(guān)前也主要以花為飾,入關(guān)后銀飾十分繁多。西藏的門巴族女子飾彩色珠串,男子則在帽邊用孔雀羽毛圍扎,十分雄壯美觀。塔巴族頭插竹簽、銀簽,戴珠串,插鳥翎。羌族插銀或鋼打制的簪、釵。白族則插銀或玉的頭轡。傣族婦女除銀釵外,還喜歡插色彩鮮艷的塑料梳子和戴鮮花或塑料花。苗族頭飾均為銀制,十分豐富突出。布依族插銀發(fā)簪。水族喜歡在頭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的銀簪外,還有一種白銀發(fā)飾,專門戴在頭上。壯族婦女一般都使用銀針、根簪?,幾?、畬族的銀制頭飾都十分突出。高山族與其整個服飾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銀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