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品牌:環(huán)球銅佛像
產(chǎn)品型號:環(huán)球雕塑0812
一.佛像的種類及介紹
(1.)在佛教寺院中,供俸著許多種佛像,因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種類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等數(shù)種。
(2.) 佛,在狹義上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隨著佛教教理的發(fā)達,“佛陀觀”便分為法、報、應三身。遍滿宇宙寂靜之無色無形的理佛,稱為法身佛;為著救度眾生經(jīng)過長時間積功累德的結果而顯現(xiàn)出佛身,并建立凈土的是為報身佛;因化益眾生,而出現(xiàn)在娑婆世界的,是為應身佛。如大日如來為法身佛,彌陀如來為報身佛,釋迦如來為應身佛。諸佛的名字在經(jīng)典上記載的,有盧舍那佛、大日佛、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還有寶生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寶佛、定光佛等是較少聽到的。佛有時稱如來,這是梵語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菩薩,有文殊、普賢、彌勒、日光、月光、虛空藏、地藏,以及隨侍阿彌陀佛的二十五菩薩、觀世音等,不勝枚舉。其中觀世音菩薩尤為著名。觀世音菩薩又稱觀世音大士、觀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薩兩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縮寫,也有譯成大道心眾生、大士、高士、覺有情等。
(3.?。┟魍?,有不動明王、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統(tǒng)稱“五大明王”。明王是擁護三寶、護持國土、保護人民的。有時現(xiàn)佛的忿怒身,以光前的智慧來制服一切惡魔和障礙,看起來具有極恐怖的威嚴。如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來,軍荼利明王是寶生如來,大威德明王是無量壽如來,金剛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來等的忿怒身。明王,大多屬于密教。
(4.?。┨焱醯姆N類更多,形象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釋天等;較溫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藝天。另有所謂天龍八部、十二天、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十六善神、觀音二十八部眾等,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劍戟,身穿甲胄,勇猛異常;女性均美麗、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2。。.佛教寺院各殿中的佛像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種不同的佛、菩薩、羅漢守護神像,這些塑像有時是代表某種教義上的理想,博愛的象征,或具有力量而為眾生膜拜的目標。 三門殿 兩大金剛 佛寺三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侍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固的兵器)警衛(wèi)佛的夜叉神,又叫“執(zhí)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zhí)金剛隨從持衛(wèi),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 天王殿 三門殿內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內供俸四大天王、彌勒菩薩、韋馱天,有的還有帝釋天、梵天、伊舍那天、羅剎天、焰摩天、阿修羅王、那羅延天、干闥婆天,正中間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后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彌勒菩薩 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據(jù)佛經(jīng)上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二千四十九年,如果眾生能夠依正法行持,可以護持法命的。再過八百余年后,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韋馱天 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洲,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后,使在寺中塑了韋馱天像,又和佛經(jīng)中所說的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四大天王 東方天王名“提名羅吒”,此云持國,能保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中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廣目,能以凈眼觀察護持人民,領諸龍及富單那,所以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云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郁單越洲人。 帝釋天 梵名為因陀羅,全名為釋提桓因,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寶瓶,現(xiàn)慈悲柔軟相,統(tǒng)帥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縱自如。傳說在迦葉佛滅度后,有一貧女發(fā)心修造一座佛塔,當時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協(xié)力完成,后來此貧女即依此功德,成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輔弼西方,成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鈷當心,左手托左胯,左腳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蓮華盤,盤中盛青蓮華,或盛雜華?!背朔N形像外,有右手執(zhí)獨鈷,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葉座或坐金山,受蓮華供養(yǎng)的等等不一。 梵天 常與帝釋天并稱,亦名大梵天?!妒蠖鹘?jīng)》說他“為天王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wěn),無***。劫初時,此天創(chuàng)世間,眾生不亂,此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連草木悉皆苦惱,迷惑眾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經(jīng)》說“戴發(fā)髻冠,坐七鵝車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蓮華,一手持數(shù)珠,以上是右手;一手執(zhí)軍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語狀,名為凈行者之吉祥印。” 伊舍那天 伊舍那為梵名,譯作欲樂,或說是摩酰首羅天的變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為: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槍,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羅剎天 他曾竊取釋尊的舍利,逃亡時,為韋馱天所追擊,因他誠心誠意地奉侍北方多聞天王,是護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獅子,身著甲胄,左手持刀豎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羅剎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剛部的形像是:通身黃色,披甲,發(fā)上有冠,冠有繒,兩頭飄上,目稍作怒視,右手當腰側執(zhí)刀,左手豎掌向左,屈無名指及小指,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 俗名閻羅王,常住閻浮洲南方,鐵圍山外部的地獄。統(tǒng)率十八冥官,八萬獄卒,審判墮來此處者,加以懲罰,其別名為遮止王,或靜息王即由此而來。一說焰摩王與其妹,協(xié)力主宰地獄界,兄焰摩主審判男性,其妹專懲罰女性的罪惡,兄妹并稱,故名雙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頭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為其侍從,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腳下垂。又一種形像是:右手側仰掌,指頭向右少豎,左手向內執(zhí)檀荼杖,頭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頭幢,乘臥白水牛,垂左腳,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為外金剛部院的形像。 阿修羅王 阿修羅王為八部眾,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羅界的主宰者,常與三十三天猛烈交戰(zhàn),就中與忉利天的帝釋交戰(zhàn)最為激烈,從未終止。他的形像為遍身赤色,表示為猛惡無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發(fā),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寶玉而立。 那羅延天 此天本誓為排惡勸善,力大無窮,手執(zhí)杵柄,常乘迦樓羅鳥,自由自在地飛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專祈請此天。他的形像為周身青色,赤發(fā),有三面,正面三目,兩邊面貌為獸形,左面似豬頭,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種形像沒兩邊面,冠上系繒,兩端飛上,右手開肘豎掌,屈中、無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輪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樓羅鳥,右腳垂下,其鳥張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數(shù)種。但獨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見。 乾闥婆天 此王專食香而飛行于虛空中。傳說是當燃香時,在剎那間所發(fā)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氣,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尋香的名稱即由此而得名。傳說此天縛有十五頭惡鬼,專守護嬰兒胎兒。其形像為著甲胄,披獅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執(zhí)三股戟,持十五鬼頭。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訶利帝母,圍繞十五鬼神。此神又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釋迦牟尼佛像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殿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釋迦牟尼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像”。一種是結跏跌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形,名為“說法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與愿印”,右手上伸,名“施無畏印”。 最多的釋迦牟尼像旁立有兩尊塑像,一老年,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佛陀涅盤以后迦葉尊者繼領徒眾,后世稱為祖,迦葉涅盤后,阿難尊者繼領徒眾,后世稱為二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