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王印政團隊首次報道了栽培大豆果實不裂的分子調控機制。相關研究在《自然—通訊》上發(fā)表。
據介紹,野大豆果實自然開裂,會使種子過早散落,不利于收獲,這也是造成大豆減產的主要原因。但我國先民在漫長的選擇和馴化等農業(yè)活動中改變了這一性狀,產生了現在果實不裂的栽培大豆。
王印政團隊針對栽培大豆果實裂莢抗性這一關鍵馴化性狀展開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結果發(fā)現,野大豆果實腹縫線處的纖維帽細胞具有關鍵作用。當果實成熟時,這些細胞隨之破裂,使兩個果瓣裂開。而栽培大豆中,纖維帽細胞有6~8層并且細胞壁劇烈加厚。當果實成熟時,酶的分解和機械張力都很難使這些細胞破裂,兩個果瓣也就不會在自然狀況下裂開。
纖維帽細胞的細胞壁受到至少一個基因的控制,而這個基因的活動又被一個叫作抑制子的部件控制著。王印政團隊找到了相關基因以及它的抑制子,并發(fā)現我國先民在大豆的選擇過程中,將這個抑制子徹底破壞掉了,使得該基因的活動不受限制,造成纖維帽細胞的細胞壁劇烈增厚,最終導致兩個果瓣不能自然裂開。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一直在利用多種技術試圖找到這個基因,以便在現代分子育種中利用該基因實現大豆增產,但均未取得突破。
王印政介紹,大豆中發(fā)現的果實不裂是一種全新的分子調控機制,該基因和相關調控機制有望應用于豆類作物的品種改良和大豆的分子育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