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名投資者聚在鑫厚通典當行外,但典當行已人去樓空
馬女士向記者出示的資料顯示,該“理財產品”實為房屋抵押債權,承諾年化收益7%典當行向投資者出示的“房屋所有權證”中寫明“已抵押”,但房主稱房屋在2013年12月底已解押
通過理財公司“牽線搭橋”,一家典當行向二三十名投資者分批出售實為房屋抵押債權的“理財產品”,并承諾7%-14%的年化收益。近日,部分投資者在購買的債權到期兌付時才發(fā)現(xiàn),典當行已人去樓空,約1000萬元的錢款追回無門。
根據(jù)投資者提供的線索,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兩套抵押房產已經(jīng)不在抵押期內。房主稱,此前曾在典當行辦過非房產抵押業(yè)務,懷疑個人信息被盜。“牽線搭橋”的投資公司相關負責人則否認與此事有關。
目前,警方已經(jīng)介入調查。
投資者遭遇 典當行關門 千萬元下落不明
1月16日上午10時許,東三環(huán)亮馬橋附近的鑫厚通典當行外,二三十人聚在這里。有20歲出頭的年輕人,也有滿頭白發(fā)的老人。
這家名為鑫厚通的典當行大門緊鎖,透過四周封閉的門窗僅能看到,內部是個約10平米左右類似會客室一樣的房間,有皮質沙發(fā)和茶幾,茶幾上擺著倒扣著的茶杯,墻角放著沒有裝水桶的飲水機,里面沒有人。
記者走訪周邊商戶了解到,該典當行所在的小樓是由一家商務酒店整租下來的,典當行是從該主題酒店租的門面。鑫厚通典當行租房合同從2013年3月起,租期為五年。“但他們都是一次付一年的房租,現(xiàn)在還在租期內。” 該主題酒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現(xiàn)場,一名姓楊的先生告訴記者,他們都是購買了鑫厚通典當行的“理財產品”,近日到期兌付時才發(fā)現(xiàn)典當行已經(jīng)沒有人了,和楊先生同樣經(jīng)歷的約有二三十名投資者。
多名投資者向記者證實,2013年11月,他們向典當行購買了這款高息“理財產品”,典當行承諾的年化收益是7%-14%。
在現(xiàn)場等了近一個小時后,楊先生等人選擇了報警。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記者調查1 理財產品原是房屋抵押債權
楊先生的母親馬女士是投資者之一。
馬女士向記者出示的一份名為《債權轉讓與擔保合同》顯示,鑫厚通典當行向馬女士出售的這份房屋抵押債權起止時間是2013年11月27日—12月26日(1個月),轉讓的債權金額為90萬元,年化收益為7%。
該合同同時顯示,典當行所擁有的房屋抵押債權來自兩套房屋,分別位于望京廣順北大街33號院和常營萬象新天一區(qū),兩套房屋的抵押價值合計1120萬元。
合同中在“債券信息、轉讓標的及甲方承諾”中說明,鑫厚通典當行向兩位房主分別出借資金300萬和820萬,借款期限為6個月。
而二人則分別以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和廣順北大街的一處房產做抵押,且已在相關部門辦理了他項權證。
房主不知情 其中一套已解押
在這兩套房屋的權證上記者發(fā)現(xiàn),雖然有“已抵押”的印章,但上面并無抵押時間。
今天上午,記者聯(lián)系到萬象新天房屋的房主,對方稱并不知道為何自己的身份證復印件、房產證復印件等會在典當行手中。
“我們是到典當行辦理過業(yè)務,但是是其他業(yè)務,跟這個理財產品沒有一點關系。”對方情緒激動,稱沒有義務告知記者自己辦理業(yè)務的具體內容,“這完全是兩碼事,我們什么都不知道。”
“就類似于我們的這些個人信息被盜用了,你明白嗎?”對方表示,自己的房子已經(jīng)在2013年12月解除抵押。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顯示“被抵押”的望京廣順北大街33號院的房屋所在處看到,房屋共兩層,房東信息、房屋面積等與房本顯示信息基本一致,目前已經(jīng)被“喜望城不動產”公司租賃成為房產中介門店。
該公司負責人洪先生表示,他們至少在五年前就租賃了這套房屋,房屋租賃等細節(jié)均由公司財務部門負責,他個人近期沒聽說房屋被抵押等事。
“不知道這回事呀!”上午,房主呂女士的丈夫確認該套房產屬于呂女士,但關于被抵押的事毫不知情。
記者調查2
失效的理財產品如何賣給客戶?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反映被騙的投資者中,既有普通市民,也有某理財公司的銷售員工。
馬女士的兒子楊先生就是員工之一。據(jù)楊先生稱,其實這款高息理財產品是自己所在的公司一名曾姓領導通過私人關系拉來的,并介紹給銷售團隊的客戶。
楊先生將這款“理財產品”推薦給了自己的母親,“現(xiàn)在我母親的90萬有去無回,加上我們員工和員工的客戶一起購買的,共有1000多萬都不知道上哪兒要回。”
記者發(fā)現(xiàn),這家楊先生口中的“眾信財富投資顧問公司”并未出現(xiàn)在相關的合同中,但對于楊先生的說法,這些投資者都進行了確認。
銷售團隊高管被指“牽線”
他們口中所稱的這位曾姓高管和典當行又是什么關系?
“當時讓我們去賣這款理財產品前也對我們進行了正規(guī)的培訓,并且還給我們劃定了銷售任務等,和以往賣公司的理財產品的形式是一樣的,誰也沒有懷疑。”該公司另一名銷售人員張瑞稱,購買這款理財產品的顧客手里都有債務人的他項權證、房屋所有權證及身份證的復印件,曾女士自己也買了100萬元的理財產品(1個月投資期),因此也沒有人懷疑過這款理財產品。
楊先生說,因為購買者中有自己所在公司銷售團隊的領導,所以根本沒想到會有什么問題。
“兒子他們的銷售團隊賣的,我肯定放心,沒想到最后會是這樣。”馬女士說。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這些投資者中,有5人左右是眾信財富公司的員工,其他為銷售團隊的“老客戶”。
追訪
理財公司:未批準曾姓高管辭職申請
典當行跑路到底和眾信財富有沒有關系?近日,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表示,曾姓高管的銷售團隊賣的產品跟公司沒有關系,目前她已經(jīng)提交離職報告,但公司未批準,并已著手對整件事開始調查。
記者隨后聯(lián)系到曾姓高管,對于這款理財產品目前所出的問題,她表示自己也沒有預料到。
“當時也是核實了典當行的各項資格后才拿來做這款產品的,誰也沒有預料到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她說,“投資本來就是有風險的,大家都是自愿買的。”她說。
曾姓高管同時還證實,自己投入的100萬已經(jīng)收回,“那是因為我就買了1個月,2013年12月20日到期就拿出來了,不僅僅是我,有5、6個人的錢都出來了。”她說,“不能因為我的錢出來了就把責任全推到我頭上。”
曾姓高管稱,自己當時之所以能拿到這款理財產品,是因為中間人找到她,“現(xiàn)在自己也找不到中間人,可能已經(jīng)被立案調查了。”
她同時證實警方已經(jīng)受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