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国产无码|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免费播放热久久澳门精品|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成人综合|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国产|激情婷婷六月丁香亚洲综合|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APP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chuàng)業(yè)投資 » 入不敷出卻心理滿足 那些辭職種地的都市白領們

入不敷出卻心理滿足 那些辭職種地的都市白領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3-09-02 09:35  瀏覽次數:26
? 他們有人是清華大學的老師,有人是文化公司的老板,有人是在校大學生,有人是企業(yè)高管,他們沒有種菜經驗卻當起了農民,入不敷出卻感到滿足。
? ? 出現在北京市集上的農戶中,除了京郊、河北不多的幾戶純農民以外,相當一部分是有著高學歷、高收入的白領,他們出于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回歸簡單質樸的農耕生活。
? ?   清華老師辭職種地
? ? “自然生長,慢慢生活”,這是一個小農場的宣傳語,39歲的農場主馬勃民被陽光曬得黝黑。市集上,馬勃民很活躍,他的熱情、爽快、幽默讓市集上的“鄉(xiāng)親們”都喜歡他。
? ? 他在順義有7個大棚,在通縣有塊40畝的地,其中幾畝種了各種蔬菜,其他種玉米、小麥、豆類、薯類、瓜類。
? ? 兩年前,他還是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的老師。他的經歷在農場主中頗具代表性。
? ? 馬勃民1994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后來又讀了第二學位、碩士,畢業(yè)后留校。在同齡人看來,是成功一族。
? ? 2010年,馬勃民先在昌平找了一小塊地,種菜,后來,就在通縣承包了40畝地。
? ? 開始,馬勃民雇當地的農民種,地里生了蟲子,農民要打藥,馬勃民拒絕,最后也沒有拒絕掉。后來感覺自己不到地里去,心里不踏實,也對城市朝九晚五的工作感覺到了緊張與壓力,于是他想到了辭職。
? ? 2011年年底辭職后,馬勃民開始在地里實現自己的想法,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不種轉基因產品,他跟著雇用的農民一起干活,盡管他現在刨地、鋤草的姿勢還讓農民們笑話,但他要參與生產的每一個流程。“我與農民的差別是,他們的優(yōu)點是經驗多,但接受新事物慢,我的缺點是經驗不足,但接受新事物快。”
? ? 兩年下來,馬勃民生產的蔬菜和糧食主要供給自己的朋友。“小農場不可能掙大錢,這是一個小而美的生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馬勃民的感嘆。因為人工費用巨大、產量低、市場小,農莊每年的投入產出還不能持平,他說,是妻子在背后的支持,讓他敢放心地做這件沒有“錢途”的事業(yè)。但他還不敢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每次往家?guī)Р硕颊f是搞農場的朋友送的,“老年人沒法理解辭去工作種地的瘋狂舉動。”他又說道:“我這兩年最大的收獲是跟土地打交道感覺壓力小,生活可以慢下來。”
? ?   “解甲歸田”的女白領
? ? 在度過了12年朝九晚五的都市白領生活后,劉躍明終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解甲歸田”。在此之前,她開過一家文化公司。盡管文化公司業(yè)績不錯,但她總認為那不是自己畢生的事業(yè)。
? ? 劉躍明從小就對植物有著非同一般的熱情,在田間地頭長大的她,在北京師范大學上學時讀的是生物系,當時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植物生理學家。
? ? 在陰差陽錯選擇從事文字工作12年后,劉躍明年輕時的夢想又開始躁動起來。2010年,她回老家順義大孫各莊鎮(zhèn)東尹村,和自己的幾位親戚一起,經營起了小農場。劉躍明說,她在回歸傳統農業(y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傳統方法改良土壤品質,并且采用完全天然、健康的方法來種植農作物,“使用蚯蚓與蚯蚓糞改良土壤、種植豆科植物作為綠肥、用秸稈還田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在種植方面,使用間作套作、植物源病蟲害控制等生態(tài)種植方法,尊重天時、尊重植物生長規(guī)律……”
? ? 相比于其他農場主,劉躍明有著自己的天然優(yōu)勢,本人是科班出身,加上叔叔、嬸嬸等親戚都是有著幾十年種地經驗的好把式,農場生產出來的有機農作物也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 ?   “爺爺說我們是吃飽了撐的”
? ? 張猛今年只有21歲,正在上大三、當過樂隊的隊長。農莊最早的莊主是他父親張宏升,張宏升原來開了一家咖啡廳。父子倆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追求親近自然的生活,讓家人和朋友吃上健康的食品。于是一年半前,他們在順義承包了40畝地,采取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原始農業(yè)方式。
? ? 張猛的優(yōu)勢是熟悉網絡,替父親用微博、微信向朋友推廣,截止到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菜可以以有機菜的價格賣掉,其他賣不了的送朋友,或者以普通菜的價格賠本批發(fā)出去。
? ? 張猛的母親種過菜,父親也懂一些,這樣他們家就比其他白領種菜的經驗多。但因為不用化肥、農藥,就要加大投入,僅手工除草,就得雇用好幾個工人。
? ? 早年種過菜、現在住在城里的爺爺覺得雇人種菜成本太高了。“他說我們是吃飽了撐的。”張猛說。
? ? 至今他家的農莊每年的產出都不抵投入,父子倆的心態(tài)一樣,沒有把掙錢放在第一位,他們覺得,用良心種菜,讓大家吃上好東西,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獲。不僅自家吃,親戚、朋友吃,也請雇用的工人吃,張宏升說,大家本來就是一家人。
? ? 朋友“入股”合伙種地
? ? 34歲的崔猛畢業(yè)于西北農大,他的地也在順義,有80畝,開始是朋友經常聚會,后來決定每人出10萬元包一塊地,自己種著吃,選一個人管理,就選上了崔猛。崔猛原來在一家上市公司做過多年管理工作,后來又經營過兩年餐飲。
? ? 與其他人一樣,崔猛與朋友都沒有想到傳統農業(yè)非常燒錢,雇用了16個農民,加上修路、鋪水管,每人的10萬元很快就花沒了,于是,又邀了四位新“股東”入伙。
? ? 和張猛的爺爺一樣,農莊所在村的村支書也認為,崔猛這群城里人是瞎胡鬧。
? ? 如今他們也只發(fā)展到90個會員,每個會員預存500元,然后訂菜,最少8斤起。這些會員,都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雖然沒有賺什么錢,但在農莊,每天5點起來摘菜,感覺生活很清爽,周末朋友們偶爾來干點活、出身汗,在菜地聊聊天,感覺是一種壓力的釋放。”崔猛說。
? ? 另一家農莊的莊主劉雪萍說:“過去我追求利益最大化,現在我更看重的是大家的認可、信任,在認同中我感到了快樂。”
? ? 一位業(yè)內人士說,現在北京周邊小農場很多,農場主大多是高學歷、白領,打算以此來賺錢的人很少,追求健康生活的很多。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